Friday, March 19, 2010

17. 你寻找到的牛车水精神?

你寻找到的牛车水精神是什么样的?

  • 古老
  • 陈旧
  • 温暖
  • 重回婆婆/奶奶的怀抱

16. 牛车水:我们的总结

a. 时代变:感情变:必然的改变

b. 历史价值减少了

c. 文化传统消失了

d. 现代化的发展障碍

e. 旅游业的负面影响

15. 今日的珍珠街上段——你们的感官与感受

你们的感官与感受

1. 视觉:你们看到的翻新后店屋、百货公司、购物商场、组屋、……
你们的感受:

2. 听觉:你们听到的车声、旧时唱片音乐、……
你们的感受:

3. 味觉:你们吃……
你们的感受:

4. 嗅觉:你们闻到的马路边的乌烟瘴气、油鸡面香味、……
你们的感受:

5. 触觉:你们摸到的钢土水泥、……
你们的感受:

6. 部落格作文题目:《我们的牛车水——珍珠街上段》

14. 昔日的珍珠街上段

珍珠街上段被称为“豆腐街”,因两种说法。一种是当年这里有许多间豆腐店;另一种说法是,二、三十年代,这儿有很多酒楼与妓院,许多王孙公子,常来寻欢作乐,人们把这种行径叫“吃豆腐”,豆腐街因此得名。后来,豆腐街的茶楼与妓院消失之后,这里出现了一群群勤劳苦干,身穿黑布长衫衣的红头巾女工。她们大多来自中国的三水县和汕头,几个人合租了一间小小的“伙计房”,便在豆腐街住了下来。因为红头巾女工穿的是黑衣,也有人把这里叫作“黑衣街”。




  • 三水女人


据说,三水女人占这“黑衣街”人口的80%。她们是因家乡太穷,日子难熬,才漂洋过海,来到南洋谋生。三水女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大清早便出门到工地,到傍晚才收工。所得的工资只有二、三元,拿到这笔钱后,又舍不得用,待储蓄到一个数月后,便把钱汇回中国去,发挥顾家的美德。可是,很多三水女人少小含泪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却永远无法回到朝思暮想的乡土了。

13. 今日的桥南路——你们的感官与感受

你们的感官与感受

1. 视觉:你们看到的翻新后店屋、……
你们的感受:

2. 听觉:你们听到的车声、……
你们的感受:

3. 味觉:你们吃……
你们的感受:

4. 嗅觉:你们闻到的马路边的乌烟瘴气、……
你们的感受:

5. 触觉:你们摸到冷冰冰的旅客商品、……
你们的感受:

6. 部落格作文题目:《我们的牛车水——桥南路》

12. 昔日的桥南路



在1905年到1927年,桥南路是新加坡主要的电车轨道。当时此地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到了1929年,即电缆巴士的诞生,也就使电车服务终结。




11. 今日的史密斯街(戏院街、饮食街)——你们的感官与感受

你们的感官与感受

1. 视觉:你们看到的牛车水湿巴刹、牛车水大厦百货商店、……
你们的感受:

2. 听觉:你们听到的小贩叫卖声、讨价还价声、……
你们的感受:

3. 味觉:你们吃……
你们的感受:

4. 嗅觉:你们闻到的湿巴刹味道、垃圾臭味、……
你们的感受:

5. 触觉:你们到湿巴刹,摸到的虾、鱼类、蔬菜、水果、……
你们的感受:

6. 部落格作文题目:《我们的牛车水——史密斯街》

10. 昔日的史密斯街(戏院街、饮食街)

牛车水史密斯街之命名,可以追溯到方言还可以派上用场的年代,而且还与一位福建人士有关。这一段逸事还可以当茶余饭后的谈话:这位早年移民正在人群中排队,轮到他时,海关人员劈头就问:贵姓大名?满脸狐疑的东方男子应道:“Si Mih”(福建话“什么”之意。)谁知照章办事的海关官员已忙不迭地在表格上填了“Smith”(“史密斯”之英文字)的字眼。

这街道被称为史密斯街又有另一种说法,则是为了纪念名为史密斯的官员。当时,他尽心尽力维护华族人民的利益。还有,他也为当时的华族私会党立法,还维持当地秩序以及改善居住环境,让人们安居乐业。



  • 梨春园


牛车水戏院街之命名,可以追溯到该街36号一座剧院——梨春园。它创设于1887年,1918年翻新后,剧院可容834名观众。每天演出两场广东大戏。但从1927年,中国电影问世后,其盛况即大不如前。后来,邵氏公司来到新加坡大展拳脚,租下此剧院,并改名为新声戏院,放映许多电影,很多还是幽默片子。此地也租给来自中国的歌舞团演出。最后,戏院在昭南岛时期,被日机轰炸成废墟,毁于战火。

9. 今日的宝塔街(广合源街、百货街)——你们的感官与感受




















你们的感官与感受


1. 视觉:你们看到的印度庙、旅客精品店、原貌馆、……
你们的感受:

2. 听觉:你们听到的“三件十块”叫卖声、……
你们的感受:

3. 味觉:你们吃……
你们的感受:

4. 嗅觉:你们闻到的檀香、食物香味、……
你们的感受:

5. 触觉:你们摸到的新加坡纪念品、锁匙扣、绒毛玩具、……
你们的感受:

6. 部落格作文题目:《我们的牛车水——宝塔街》

8. 昔日的宝塔街(广合源街、百货街)

  • 马里安曼兴都庙

牛车水宝塔街之命名,可追溯到该街的一座宝塔——马里安曼兴都庙,始建于1827年。这座庙是为了纪念能治严重疾病的马里安曼女神。无数神祗的雕像陆续竖立在宝塔、墙头、壁画和门扉上。

























广合源号


牛车水广合源街之命名,可以追溯到该街著名的苦力买卖中心,因为在30年代,这儿的三十七号门牌有间著名的苦力介绍店——广合源号。这些新移民或当苦力的新客,他们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在契约下,公司为他们垫付旅新费用,日后从工作酬劳中偿付。不少苦力始终不能挣脱代理人的魔掌,一直跻身在店屋里的苦力间,苟延残喘。



  • 丁加奴街(戏院横街、喜庆街)

往日的丁加奴街有位诨名“蛇王”的档主常娴熟地表演其刎杀野味的功夫,如穿山甲、山瑞、狸猫和各种蛇类。那血淋淋的可怕场景,惊心动魄,绝不下于恐怖片!当场宰杀鸡只,当场烫煮和拔毛的情景,在牛车水街边巴刹的陋巷里时时可见。角头咖啡店,有卖营养丰富的炖汤,如双蒸山瑞汤,一碗要卖$1.50,在60年代这叫价好贵,但是物超所值。

7. 今日的余东旋街——你们的感官与感受

你们的感官与感受

1. 视觉:你们看到的裕华国货、珍珠坊、封闭的大华戏院、……
你们的感受:

2. 听觉:你们听到的二胡声、喊卖声、车声、……
你们的感受:

3. 味觉:你们吃……
你们的感受:

4. 嗅觉:你们闻到的药材味、茶香、……
你们的感受:

5. 触觉:你们摸到的钢土水泥、丝绸、……
你们的感受:

6. 部落格作文题目:《我们的牛车水——余东旋街》

Thursday, March 18, 2010

6. 昔日的余东旋街

余东旋是早期新加坡腰缠万贯的大名人,其姨太太喜爱看广东大戏。有一次在看戏时不知何故,戏院的班主梅志锦得罪了她。她一怒之下,回家向丈夫告状。余东旋为了替爱妾出口气,便把这间戏院买了下来,改名为天演大舞台,即现在的大华大戏院。买下戏院后,他在戏院面前开了一条路,名为余东旋街。


  • 天演大舞台


余东旋在1927年兴建的天演大舞台,常演出粤剧。当时,这里座无虚席,几乎每场戏都爆满。因为看大戏乃当时的唯一娱乐,而且大戏演员们的演唱功夫到家,曲调字正腔调,表演得入木三分。后来,这里除了作为消闲的地方外,还沦为嫖赌的色情架步。







在1938年,邵氏公司租下天演大舞台,易名为皇后戏院。



1942年的昭南岛时期,皇后戏院改名为大和剧场。

这间三度易名的剧场,便是先前的大华电影戏院。



















  • 南天大酒店

1936年建竣的南天大酒店,当年鹤立于双层店铺群中,吸引了许多华人老板头家们,来到这仿照上海的时髦与醉梦里,寻欢作乐。当年底层是商铺,第二和第三层共有38间酒店厢房,夜总会设在第四和第五层,有一个阳台,和一个华人酒店群中第一座的升降机。一直到1960年代,这座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酒店,呈现歌唱表演,情景热闹喧哗,繁荣活跃,是牛车水的巨大吸引力。

5. 今日的硕莪巷与硕莪街——老师的感官与感受




































  • 现代街边摊
如今,这里有个闻名遐迩的“牛车水周末旧货市场”,常蹲着站着许多人,在观看选购各种旧货。地上摆的货品,如旧电器、旧衣服、旧鞋、旧唱片、旧书籍杂志、旧邮票等,可谓应有尽有。这些旧货品,是老太婆、中年汉子、身世可怜的拾荒者,从各角落拾来的,也有由“加龙古尼”收购来,都在此摊位上摆卖。夜神降临时,虽然没有炫耀刺目的灯光,摆摊者只靠路旁照射的微弱的路灯继续营业。这路边摊位具“复古”与“怀旧”的意义,能够吸引爱好集藏品人士来到牛车水走动,使街道市场恢复活力和热闹 的气氛。






  • 牛车水广场

目前,这里有个露天舞台,活动面积够大够宽,人来人往。国家艺术理事会通过此地举办街头表演推广艺术,并让民众能够参与,共同欢乐。这些活动别具意义,包括杂技、歌唱、舞蹈以及乐器演奏等等。而且,这里常常举办现场书法及绘画展,给予人们一个切磋观摩的良机,让此地凝聚着浓浓的中华艺术气息。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时,这舞台里便披上了新装,张灯结彩,搭起喜庆牌板和帐篷来迎接,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农历新年时,舞台上邀请了海外舞蹈歌唱团来表演,把新年气氛推向高潮。还有,电视艺人明星聚集在台上贺岁,倒数迎接新的一年。每当中秋佳节来临时,这里便会分派月饼给老人家,台上也有举办文娱表演、旧片回顾、灯谜游戏等等。

  • 大中国饼家

    今日的硕莪街有间远近闻名的大中国饼家,专制华人糕点和面包。每当中秋节来临时,店前常见争买著名月饼的人龙,因为月饼口味繁多而且还是当场烘焙而成,新鲜出炉,可谓现做现卖。大中国也为吉庆红事,比如结婚、重要的生日及一个婴孩的出世准备着各种糕饼和桃形长寿糕饼。











  • 佛牙寺
















组屋林立


























组屋长廊幽静幽静的~





















《我们的牛车水——硕莪巷与硕莪街》

硕莪巷(Sago Lane)




历史背景:
旧称死人街(Street Of The Dead)。硕莪巷两旁都曾是“殡仪馆”。这些俗称“大难馆”的殡仪馆,是许多病入、膏盲的穷人“待终”的地方。由于他们复原的机会渺茫,所以得到的医疗照顾也很少。当年的贫苦人家住的都是狭小的房子。活人空间尚且不够,更遑论为垂死者腾出空间。何况当时人们迷信垂死者会为其它住户带来霉运,“大难馆”因此应运而生。它不但为垂死者提供了栖身之所,也能妥善安排他们的身后事。1961年,政府禁止“大难馆”的设立,而硕莪巷的“殡仪馆”也渐渐被殡葬用商品店所取代。


五官法的运用

视觉:看着红黑相间、金碧辉煌的佛牙寺,怎么也无法联想起,在1950年,它是一个死人与垂死者的栖息处。


















听觉:
在这里,刺耳的喇叭声、喧哗的吵杂声、肃穆的颂经声,交织而成一幅欣欣向荣的现代城市风貌。这里,再不会有着电视粤语剧中披麻带孝跪在路边哭喊着亲人名字的那一幕。

嗅觉:
寺庙里,袅袅烟味伴随着阵阵的白烟在空中飞舞,彷佛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痕迹已消失在时间的长廊中。













味觉:望着“死人街”中的旧照,落寞的神情,昏暗的街景,散落两旁的银纸,我的口中不禁尝到一股酸涩。


触觉:
然而,手中握着胖嘟嘟、软绵绵的小叮当。它无声静止地垂挂在售价台上,有如昭告世人,一个科技发达,信息流畅的现代化已经无情地降临了。


有感而发的心理描写:
先辈们的牛车水,宛如昨日黄花,在时代巨轮的推进下,默默凋零枯萎。取而代之的是精心规划,车水马龙的繁荣气息。属于他或她的故事,我们只能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中寻找昔日牛车水的精神,这就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牛车水。心中的钟声轻轻响起,告诉我,彷佛从中得到了什么,但在回眸间似乎又有什么从指缝间轻轻地流失。是叹息?是欣慰?我…已无从分辨了……

4. 昔日的硕莪巷与硕莪街

  • 硕莪巷(死人街)
昔日的硕莪巷因多殡仪馆而被广东人称为“死人街”。殡仪馆也收容不少慢性病人,在这里,活人与死人共存着,往往,濒于死亡的人在楼上等待那个归结的日子,楼下则忙于为死者送行。











硕莪街








硕莪街因硕莪厂多而得名,在1849年,这里有十五间硕莪厂是华人所有,其他二间则为欧人所有。

3. 牛车水背景介绍

19世纪的大小坡是以新加坡河来作分界线,河的南岸叫大坡(官方路名叫桥南路),北岸叫小坡(官方路名叫桥北路)。这大坡就包括了靠牛车运送食水的地方,即牛车水。

马来语称为Kreta Ayer,粤语称为Ngau Chae Sui。


当时的牛车水有许多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华人,渐渐的,在这里形成了同方言群移民的情况:如福建人安置在厦门街、中国街、直落亚逸及福建街;潮州人在南及北干拿路、马真路,卡宾打街及新巴刹街;客家人在丝丝街上段,福建街上段及克罗士街一带;广东人在登婆街,宝搭街及摩士街。












今日牛车水心脏地带包括硕莪街、硕莪巷、宝塔街、丁加奴街、史密斯街等一带地方。

2. 《最后的牛车水》课文阅读理解

1。先辈的牛车水(19世纪-20世纪)是什么样的?

-南来的开垦,卖猪仔的悲酸,妈姐们的青春,红头巾的坚持,日治时期的痛楚,战后的沧桑。

-牛车水承载先辈的血汗悲欢。

-先辈对这里的种种记忆和深深感情。

-在牛车水长大、在牛车水生活、在牛车水过一辈子的人。例如:孤独老头、凝望人潮的老妇。

-作者父亲的童年、爷爷的奋斗史。

-牛车水的五脚基/骑楼 = 我的生活在这里。


2。作者的牛车水(20世纪末)是什么样的?

-作者搬离了牛车水,只在新年回来走走而已。

-讨厌的蟑螂、讨厌的油烟、讨厌的蓬头垢面。

-我的生活不在这里。

-“我觉得那是一道岁月的门槛,隔着屋内属于她的时代,及屋外的现在,如隔着古老的牛车水,和十九岁的我。”作者说。


3。我们的牛车水(21世纪初)是什么样的?

-组屋居民早出晚归。

-旅客是外国人,为来唐人街而来牛车水,就此一游罢了。

-现代建筑物:珍珠坊、珍珠大厦、唐城坊:让人难以留恋。现代化脚步越快,建筑林立,乌节路、新达城、克拉码头,沦为旅游局大力推展的地标符号,外表绚丽夺目,内涵空洞无味。

-翻新粉刷后的牛车水,格外亮丽,情感空虚。

-对年轻人而言,牛车水埋藏的层层历史情感,不是属于自己的回忆,而是只属于先辈们的回忆。

1. 中三高级华文课文:梁文福《最后的牛车水》,以及线上作业说明


















通过《最后的牛车水》课文的第十段和第十一段,老师要教你们的是:
从一个事件,写出你们的感官与感觉。
- 发生什么事情?
- 耳朵听到什么声音?
- 眼睛看见什么?
- 心中有什么感觉?
我从大平卖的喊叫声中走了出来,喧嚣声离我越来越远了。(听觉:耳朵听到什么声音?)经过一间屋子前,看见一个衣衫褴褛、个子矮小的老妇,(视觉:眼睛看见什么?)由走廊跨过门槛,蹒跚地走进昏暗的屋子里,关上了门。恍惚间,我觉得那是一道岁月的门槛,把屋内那属于她的时代和屋外的现代隔开,就像把古老的牛车水和19岁的我隔开一样。(感觉:心中有什么感觉?)

有感而发的心理描写
忽然,我心里有了一股冲动,重新向那人潮走过去 。我要回去,我要回去,去找父最喜欢的那一摊咸鱼腊肠饭 。我知道那里仍然有很多頋客,不过这一次,我会耐心地等待。
由此可见,作者从他的感官(听觉和视觉),写出他的感觉。
你们的线上作业:
1. 全班学生分5组,每组5人。
2. 各组寻访已指定的那一条街:余东旋街、宝塔街、史密斯街、桥南路、珍珠街上段。
3. 每组利用5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在blogger上完成看景物做心理描写的思维训练。
4. 每一个组员负责一项感官的描写与应用,以及其感觉。
5. 之后,5人共同完成一篇《我们的牛车水》,上载至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