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8, 2010

5. 今日的硕莪巷与硕莪街——老师的感官与感受




































  • 现代街边摊
如今,这里有个闻名遐迩的“牛车水周末旧货市场”,常蹲着站着许多人,在观看选购各种旧货。地上摆的货品,如旧电器、旧衣服、旧鞋、旧唱片、旧书籍杂志、旧邮票等,可谓应有尽有。这些旧货品,是老太婆、中年汉子、身世可怜的拾荒者,从各角落拾来的,也有由“加龙古尼”收购来,都在此摊位上摆卖。夜神降临时,虽然没有炫耀刺目的灯光,摆摊者只靠路旁照射的微弱的路灯继续营业。这路边摊位具“复古”与“怀旧”的意义,能够吸引爱好集藏品人士来到牛车水走动,使街道市场恢复活力和热闹 的气氛。






  • 牛车水广场

目前,这里有个露天舞台,活动面积够大够宽,人来人往。国家艺术理事会通过此地举办街头表演推广艺术,并让民众能够参与,共同欢乐。这些活动别具意义,包括杂技、歌唱、舞蹈以及乐器演奏等等。而且,这里常常举办现场书法及绘画展,给予人们一个切磋观摩的良机,让此地凝聚着浓浓的中华艺术气息。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时,这舞台里便披上了新装,张灯结彩,搭起喜庆牌板和帐篷来迎接,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农历新年时,舞台上邀请了海外舞蹈歌唱团来表演,把新年气氛推向高潮。还有,电视艺人明星聚集在台上贺岁,倒数迎接新的一年。每当中秋佳节来临时,这里便会分派月饼给老人家,台上也有举办文娱表演、旧片回顾、灯谜游戏等等。

  • 大中国饼家

    今日的硕莪街有间远近闻名的大中国饼家,专制华人糕点和面包。每当中秋节来临时,店前常见争买著名月饼的人龙,因为月饼口味繁多而且还是当场烘焙而成,新鲜出炉,可谓现做现卖。大中国也为吉庆红事,比如结婚、重要的生日及一个婴孩的出世准备着各种糕饼和桃形长寿糕饼。











  • 佛牙寺
















组屋林立


























组屋长廊幽静幽静的~





















《我们的牛车水——硕莪巷与硕莪街》

硕莪巷(Sago Lane)




历史背景:
旧称死人街(Street Of The Dead)。硕莪巷两旁都曾是“殡仪馆”。这些俗称“大难馆”的殡仪馆,是许多病入、膏盲的穷人“待终”的地方。由于他们复原的机会渺茫,所以得到的医疗照顾也很少。当年的贫苦人家住的都是狭小的房子。活人空间尚且不够,更遑论为垂死者腾出空间。何况当时人们迷信垂死者会为其它住户带来霉运,“大难馆”因此应运而生。它不但为垂死者提供了栖身之所,也能妥善安排他们的身后事。1961年,政府禁止“大难馆”的设立,而硕莪巷的“殡仪馆”也渐渐被殡葬用商品店所取代。


五官法的运用

视觉:看着红黑相间、金碧辉煌的佛牙寺,怎么也无法联想起,在1950年,它是一个死人与垂死者的栖息处。


















听觉:
在这里,刺耳的喇叭声、喧哗的吵杂声、肃穆的颂经声,交织而成一幅欣欣向荣的现代城市风貌。这里,再不会有着电视粤语剧中披麻带孝跪在路边哭喊着亲人名字的那一幕。

嗅觉:
寺庙里,袅袅烟味伴随着阵阵的白烟在空中飞舞,彷佛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痕迹已消失在时间的长廊中。













味觉:望着“死人街”中的旧照,落寞的神情,昏暗的街景,散落两旁的银纸,我的口中不禁尝到一股酸涩。


触觉:
然而,手中握着胖嘟嘟、软绵绵的小叮当。它无声静止地垂挂在售价台上,有如昭告世人,一个科技发达,信息流畅的现代化已经无情地降临了。


有感而发的心理描写:
先辈们的牛车水,宛如昨日黄花,在时代巨轮的推进下,默默凋零枯萎。取而代之的是精心规划,车水马龙的繁荣气息。属于他或她的故事,我们只能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中寻找昔日牛车水的精神,这就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牛车水。心中的钟声轻轻响起,告诉我,彷佛从中得到了什么,但在回眸间似乎又有什么从指缝间轻轻地流失。是叹息?是欣慰?我…已无从分辨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